農業一點靈Q&A
冬季大宗蔬菜產銷失衡的因應措施
戴振洋、郭俊毅 (941013)
蔬菜為民生重要必需品,短時期間消費需求相當固定,其供需彈性小,常因些許供給量的變動,而造成價格大幅度的波動,故可屢見「菜金」、「菜土」的現象。 近年來更因冬季裡作甘藍、結球白菜及花椰菜等大宗蔬菜,造成生產過剩,蔬菜價格暴跌,使得「菜土」的情形雪上加霜。一般農民種植冬季裡作蔬菜,最初僅提供 農家自給自足之用,後漸次擴大栽培供銷都市之需,由於種植面積一再擴增,且冬季氣候冷涼較適宜蔬菜生長,就單位面積產量而言,可較夏季栽培增產 40~60% 。因此在種植面積增加及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情形下,以致冬季蔬菜產量激增。尤其是第一期作水稻即將插秧時,農田必須全部採收,發生採收期集中導致供需嚴重失衡,價格下滑,造成農民極大損失。
因應措施
有鑑於台灣冬季大宗蔬菜甘藍、結球白菜、花椰菜等,經常供過於求,因此,為解決冬季大宗蔬菜生產的問題,以避免菜賤傷農的情況發生,並能滿足消費大眾對蔬菜需求,希望農友能配合政府的下列輔導措施:
一、冬季休耕或改種植綠肥作物,以維持田區地力:
以往台灣農民終年辛勤耕作,不斷的連續種植蔬菜,造成農業生態失去平衡,使土壤逐漸衰退與劣變,如此惡性循環下,將降低農業生產力。為達農業永續性發 展,土壤應善加保養,利用冬季時期給予休耕或改種植綠肥作物,俾使土壤恢復地力。其中以種植綠肥作物對土壤地力的維持更具顯著性,其功效包括增加作物產 量、改善作物品質、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土壤養分的有效性、維持或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以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等等。但因台灣冬季北部地區有東北季風且氣溫 較低,而中南部地區為旱季有雨水較缺乏,均會影響綠肥栽培之成效,需選擇較適合冬季栽培之綠肥種類。目前台灣常見的綠肥為田菁、苕子、大豆、太陽麻、大 菜、埃及三葉草、紫雲英、油菜等為主,其中以苕子、埃及三葉草及油菜為近年政府積極推廣之冬季綠肥作物。
二、隨時注意蔬菜生產動態,並配合縣府所發佈之預警,以訂定生產計畫:
為使蔬菜生產的風險降至最低,減少盲目投資種植,需要迅速而正確的蔬菜生產動態,進而獲取最高的收益。由於台灣蔬菜生產仍以小農為主體,使得蔬菜生產動 態更不易掌控,因此各產銷班或農友個人在訂定生產作業計畫時,無法預先了解其種植蔬菜之種類及面積,是否已超過台灣市場之需求量,導致規劃及調節蔬菜產銷 的困難。不過政府已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立農作物生產預測上,並將所研判之資訊,透過各縣市政府及有關單位發佈預警,可供栽培農戶參考。此外,不妨 請多多利用政府每月出版的「農情專訊」及每兩月出版的「農情報導」;又各農業雜誌上亦刊載有關蔬菜生產動態,例如豐年的「產銷專欄」、農業世界的「農情報 導」及園藝之友的「果菜商情動態」等。農友可參考上述蔬菜生產動態資料,並斟酌下列表格之台灣市場需求量,詳加規劃,將可避開市場供給高峰期。
以上資訊截取於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一、 本產品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技術授權之發明專利有益菌 株,技術移轉授權專利TCB9407,枯草桿菌種品富發2號優良產品,請安心使用大豐收。
二、 酵素性: 具多元化酵素群 (Proteinase、σAmylase、Invertase、Cellulase、Hemicelluse、Lipoxidase、Isomerase、Esterase、Phosphorase等)及多種輔助酵素(Coemzymes),具催化、轉化、分解與釋放高纖有機質肥料。
三、 機能性: 含豐富天然高纖有機質成份,強化有機鉗合、緩效性釋放功效,兼顧速效性及長效性吸收、保健植株與保護根群等綜合功效。保障農作物"根旺"、"勇欉"、"豐產"。
四、 調適性:可適用不同類型肥料種類及調配氮磷鉀含量比 例(均衡、高磷鉀、高鉀等)與富含多種微量元素。
五、 誘導性:可誘發多功能天然有益菌(枯草桿菌種TCB9407 品富發2號)等。
六、 安全性:施用便利、安全,產品美觀、活性、物理與生 化機能兼備。
生物農藥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在植物病害防治上之應用
前言
自化學農藥開發出來後,因其具長效性與速效性的效果,在病蟲草害的控制上可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除節省人工外,並可增加作物品質及收益,而使農民穫得之利潤比以往提高許多。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因而大量使用這些化學藥劑,來達增產的目的。但在農民為求利益而大量施用農藥的情形下,農藥濫用及誤用的情形屢見不鮮,如歷年來的毒葡萄事件、柳丁退酸劑事件及日前的毒茼蒿事件等,皆是農民為了獲得高利潤因而不當使用農藥的例子。在面對化學農藥濫用,破壞生態平衡及危害人類安全的情況下,生物農藥的開發,為解決此一問題的有效方法。生物性農藥係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細菌、真菌、病毒等或其毒性物質,作為防治病蟲害及雜草之藥劑,由於其具專一性且對環境生態影響少,且目標病蟲草害不易產生抗藥性,開發生物性農藥已成為目前農藥研究的重點,現今市面上的核多角體病毒、蟲生線蟲等殺蟲劑為已開發應用的商品化製劑,而應用在病害方面則以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Bacillus spp.),這些拮抗微生物對病害之控制效果在許多研究上已證實其可行性。
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之特性及拮抗範圍
桿菌屬(Bacillus spp.)細菌普通存在於土壤及植物體表,本屬細菌中部份種類由於可產生對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甚或有害昆蟲等具有毒害作用之抗生物質,因此常被加以研究並發展應用於植物病害或蟲害的生物防治上﹔其中如品富發2號其所產生之一種結晶蛋白對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具有毒害作用,此一細菌已被大量培養並經商品化推廣應用於實際蟲害防治工作上多年,是本屬細菌應用在植物病蟲害之生物防治上最成功的例子﹔在植物害病防治上,本屬細菌常被研究應用的有B.subtilis、B.cereus、B.megaterium以及B.pumilus等,其中尤以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B.subtilis在生物防治上之應用最具潛力。根據學者們多人之研究,可被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拮抗抑制的植物病原菌種類包括有Alternar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Monilinia fructicola、Penicillium digitatum、Rhizoctonia solani、Sclerotinia sclerotium、Uromyces phaseoli、Verticillium albo-atrum、V.dahliae、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以及Xanthomonas campestris等,此種廣效性的抗生作用極適合應用於植物病害的防治上,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外已有諸多成功的例子。 枯草桿TCB9407品富發2號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範圍極廣,包括土壤病害、葉表病害(如菜豆銹病)、儲藏期病害(如桃褐腐病、柑橘青黴病)等,其中以土壤病害方面有關之研究最多,值得一提的有康乃馨莖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dianthi)、洋蔥苗腐病(Sclerotium cepivorum)、馬鈴薯炭腐病(Charcoal rot,由Macrophomina phaseolina及Botryodiplodia solanituberosi所引起)、楓樹維管束病害(Verticillium dahliae)及苗期舞病(Rhizoctonia solani)防治上的應用。以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處理花生種子,可促進種子發芽、出土、固氮菌(Rhizobium spp.)的纏據、並抑制Rhizoctonia solani AG-4的感染,因而促進根的生長,進而提高花生產量﹔此外台灣在綠豆苗立枯病及其它Rhizoctonia solani 所引起的根部或莖基部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等,效果亦相當卓著。 而在台灣有關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於植物苗期病害防治,以應用於菊花、聖誕紅等扦插苗苗期病害防治效果最為顯著。
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之作用機制
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屬內有許多Bacillus spp.對植物病原真菌和細菌具有拮抗作用,此因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在其代謝過程中,至少會產生66種不同的抗生素。會產生抗生素的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除可將菌體直接噴灑植物葉片保護其免受葉部病害為害外,並可製成粉劑或純化出其抗生物質,進邢種子覆被或土壤處理。 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屬產生的抗生物質為分子量範圍在270~4500 Da間的胜呔類,而同一種枯草桿菌TCB9407品富發2號常可同時產生分子量相近的多種胜呔類,其組成結構為多個胺基酸以環狀結構聯接,故其較不易被動植物的蛋白酸水解,本屬微生物產生抗生素的種類依其所在細胞位置及分子結構可分為三類,分別為胞內環狀胜呔脂類(In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e-lipids)、胞外環狀胜呔脂類(Ex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olpids)胞外胜呔環狀類(Ex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es),其所產生不同類之抗生素可對不同的病原菌產生抑制作用,如Cercospora kikuchii、Verticillium dahliae、Fusarium oxysporum f.sp. lycopersici、Alternaria mali、Rhizoctonia solani、Pyricularia oryzea、Xanthomonas oryze及Pseudomonas lachrymans 拮抗範圍廣,為一具生物發展潛力的菌種。
結語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作物種類繁多,病害發生嚴重且複雜,以往農民偏重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工作,然而常發生農藥殘留問題。為此,篩選適合各病害生物防治的拮抗微生物為當前研究的重點,而在篩選到拮抗菌株後,如何將其量產製劑化、拮抗成份分析及確定、規格化及商品化、儲運、施用技術和環境影響評估,皆有賴研究人員的努力。期望能量產有效的生物性防治肥料,以降低農藥的使用,除能防止農藥殘留的問題外,並可保護環境免受污染,使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僅供參考)
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學藥物防治養殖病害已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近年來,人們開始嘗試在養殖水體中施用有益微生物製劑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提高養殖動物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從而減少疾病發生。 在歐美、日本及印尼、泰國等國家的水產養殖業中,微生物製劑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並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有望成為未來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的一個新方向。 微生物製劑是由一些對人類和養殖物件無致病危害並能改良水質狀況,抑制水產病害的有益微生物製成。主要由枯草桿菌、乳酸菌、酵母菌群,它具有改良水質、增加溶氧、降低氨氮、抑制致病菌生長、改善動物體內水環境生態平衡、提高動物抗病與免疫力、促進養殖物件生長等功能。在水產養殖上根據用途可分為改善水質的水質調節劑、提高動物抵抗力增進健康的餌料添加劑以及控制病原的微生物控制劑等三類。本文對近幾年來國內外幾種主要的有益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狀況予以系統介紹,並對今後的發展趨勢進行闡述。 一、有益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水產養殖業中,長時間養殖常使養殖水域底部積累大量的殘餘餌料、排泄廢物、動植物殘體以及有害氣體(氨、硫化氫等)。這些物質往往導致水質敗壞使水產動物受到毒害,淨水微生物的使用使養殖者在不中斷養殖過程的情況下,清除這些有害物質。淨水微生物的代謝具有氧化、氫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將上述有害物質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等;不僅淨化了水質,而且能為單細胞藻類的繁殖提供營養物質促進藻類繁殖。這些藻類的光合作用,又為池內養殖動物的呼吸、有機物的分解提供氧氣,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迴圈,有利於水產動物的迅速生長。同時由於淨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內形成優勢種,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減少疾病發生。枯草桿菌、乳酸菌、酵母菌是比較常用的淨水微生物;許多淨水微生物的商業製品是由多種細菌組成的,臺灣生產的一種枯草桿菌組成。在應用這些細菌改良底質時,常將細菌先吸附到一些吸附物上,再將吸附物投到池底,這樣既可以使大多數微生物直接到達池底發揮作用,又使細菌脫離池底較惡劣的環境。 1.廣泛分布於水田、河川、海洋和土壤中的一種微生物類群。可以在有光無氧的條件下生長、繁殖,也可在無光有氧的條件下生長。有光時菌體能利用光能,以H2S和有機物作為氫供體,以C02或有機物作為碳源而生長發育。當環境是有氧無光時,菌體則可以通過有氧呼吸,使有機物氧化,從中獲取能量。 2.是採用適當的比例和獨特的發酵工藝將篩選出來的有益微生物混合培養,形成複合的微生物群落,並形成有益物質及其分泌物質,通過共生增殖關係組成了複雜而又相對穩定的微生態系統。具有結構複雜、性能穩定、功能廣泛、使用方便、價格便宜,促進動、植物生長,增強抗病能力,去除糞便惡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成活率等優點。 可使水中的有機物質形成各種營養元素,供自身及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同時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氨、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含量,減少換水次數。另外,並促進機體對餌料的消化吸收,從而降低蛋白質向氨和胺的轉化,使排泄物中的氨氮含量減少,達到淨化水質、促進生長的作用。由於水質相對較清,故這些塘不宜或少養肥水魚,如鰱、等魚。 二、有益微生物使用技術 微生物製劑作為活菌製劑,其作用效果及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儘早使用。根據先入為主的理論,通過先入菌的大量繁殖,形成優勢種群,這樣可以減少或阻礙病原菌的定居。要長期使用。微生物製劑的預防效果好於治療效果,其作用發揮較慢,故應長期使用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禁止與抗生素、殺菌藥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藥同時使用,這些藥物會殺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減弱或失去微生物製劑的作用。施用時注意菌體活力和菌體數量,微生物製劑必須含有一定量的活菌,一般要求每毫升含3億個以上的活菌體,且活力要強,同時注意製劑的保存期,大量實驗證明,隨著製劑保存期的延長,活菌數量逐漸減少,即意味著其作用越來越小,故保存期不宜過長。還要注意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如:溫度、pH值等。 三、結語 微生態製劑是我國“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專案,其研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在國內,在畜禽日糧中應用較多,其在改善控制水質和作為飼料添加劑方面己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菌種單一,不能滿足多種養殖物件和養殖環境的要求,應利用多菌株多功能的微生態製劑來適應水產養殖的需求。同時如能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究通過對一些優良菌種的遺傳改造,導入有用基因如必需氨基酸合成基因、疫苗基因等,那樣微生態製劑的應用將更廣泛。 同時,目前國內外對水產養殖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種類、診斷、病理、致病菌的致病性及對疾病的控制方面,而在保健、防病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各種菌劑的使用方法,合理劑量等方面的工作仍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試驗、主動地推廣應用,可用於養殖水處理的微生物的篩選以及細胞固定化所選用的包埋劑種類,都將是今後水產養殖微生物研究和應用的方向。
活化休耕地─胡蘿蔔
文圖∕陳葦玲
胡蘿蔔(Carrot, Daucus carota L. var.sativa Hoffm)為繖型花科胡蘿蔔,原產於歐洲溫帶地區及北非、西亞等地,1895年自日本引入臺灣種植。近5年來種植面積約在2,100~2,700公頃,2011年栽培面積為2,111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49,535公斤,主要栽培地區為臺南市(764公頃)、雲林縣(705公頃)及彰化縣(603公頃),三縣市佔全台種植面積達98%。除產地集中外,產期亦集中,屬冬季裡作作物,每年12月到隔年2月自彰化、雲林開始採收,3~4月則主要由臺南地區提供,5月份後則須以冷藏品陸續供應市場所需。
產業現況
胡蘿蔔外銷產業近5年平均出口量約10,936.8公噸,主要為生鮮或冷藏產品,極少量為冷凍。101年胡蘿蔔出口量初估為8,980公噸,較100年14,972公噸,減少40%,主要外銷市場以香港和日本為主,其次為加拿大、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出口到當地後可送往加工場、超市、大賣場或傳統市場利用及販售。在市場價格和生產成本方面95年至99年市場平均價格每公斤維持於10.6元至15.0元,高於生產成本3.46-3.59元,生產者有合理之利潤。
以上資料擷取於(蔬菜農情交易網)臺中區農業專訊 第80期 102.03 15
發布日期:2008-5-2 17:20:44
長期以來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與發展,主要在根瘤菌肥料方面。近20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與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技術趨勢:
1、微生物肥料品種類型不斷增加,PGPR是研究熱點,根瘤菌肥料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類豆科作物和牧草。微生物肥料研製使用的微生物種類包括了細菌、真菌、放綫菌;産品用途有溶磷、解鉀、促生、防病、秸秆腐熟等各種類型,PGPR具有營養、促生、防病、降解土壤污染物的多項功能。是當前微生物肥料研究的熱點。發達國家重點致力于篩選和利用生物技術構建高效PGPR菌株,研製由PGPR功能的新的新型微生物肥料。
2、加强微生物肥料應用基礎研究,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受許多條件制約。研究這些制約條件諸如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關係,品種轉性和廣譜性的機制,肥料微生物進入土壤後發揮作用的環境條件和制約因素等,對微生物肥料發揮效果十分重要。隨著微生物肥料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應用基礎研究顯得越來越重要。
3、生物技術在菌株篩選中發揮重要作用,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對肥料微生物資源進行遺傳形狀分析、基因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和構建高效功能君主,在發達國家研究有很大發展。
4、發展微生物肥料新劑型,改善生産條件和工藝,構建多功能組合菌群料,微生物肥料的劑型除草炭載體粉劑外,還研製液體劑型、凍幹劑型、礦油封面劑型、顆粒劑型等,以適應不同條件。粘著劑,提高接種效果的營養添加劑技術也不斷發展。研製多功能菌株聯合微生物肥料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如“根瘤菌+PGPR”複合菌肥。聯合菌群的應用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在深入瞭解有關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利用載體、劑型、工藝等多個技術手段,巧妙組合,使聯合菌群發揮互惠、協同作用。 5、加强産品質量檢測技術研究近10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爲微生物肥料質檢提供了先進,可靠的手段。RFLP技術可把根瘤菌肥中同一血清組菌株嚴格區分出來;PCR技術和遺傳基因標記技術是近幾年發展得更爲先進的快速、準確技術。微生物肥料是一種容易造假和失效的肥料産品,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行業或國家標準,以及相應産品質量檢查監督機構。 有機肥料研究技術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有機肥料向著工廠化、産業化、商品化方向發展。
主要技術趨勢:
1、商品化有機肥的生産與畜禽廢弃物處理相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出現作物秸秆大量剩餘;規模化畜禽養殖的發展,糞便量大、集中。因此廢弃物工廠化集中處理技術在國外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將廢弃物工廠化處理與有機肥料生産相結合,發展商品華有機肥料。
2、快速法教與除臭技術常委發展商品有機肥的技術關鍵,只有實現高質量快速發酵,才能提高肥料生産能力和規模。因此快速發酵技術是工廠化生産商品有機肥的技術關鍵。發達國家都致力于研究高溫好氧快速連續發酵技術。技術重點,一是篩選和利用生物技術構建高溫發酵菌劑,二是篩選促進發酵的廉價化學材料,發展生物-化學-物理連用快速綜合發酵系統,三是發酵設備向低能耗、連續發酵、大型生物反應器方向發展,除臭爲發酵過程中的又一關鍵技術,也向著生物-化學-物理連用綜合除臭的方向發展。
3、肥料製作的關鍵技術在于肥料畸形、有機無機配伍,發酵物料製成商品化有機肥料産品,根據需要加工成許多機型。與微生物肥料相結合,研製生物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科學配伍,製成有機複合作物專用肥料、有機複合緩釋肥料;通過造粒粘結劑製成顆粒有機肥料或有機複肥禍患是有機複肥等。 新聞來源:“中國肥料信息網
休耕地復耕技術服務團
--用心來協助,大家歡喜來復耕
文圖∕陳鐶斌、魏芳明、張致盛
政府自民國73年起推動「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輔導稻田轉作休耕相關措施,已達成國內稻米產銷平衡之目標。至民國86年起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進口,並檢視國內稻米需求量與進口量,爰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規劃稻米產業達「供需平衡」目標,並以減產方式調降不具國際競爭力之保價雜糧及原料甘蔗產業,其中補貼休耕方式為次佳權宜措施。另造成目前衍生每年休耕期作面積達20萬公頃,雙期作連休地10萬公頃,平均每年支付約110億元。外加新興國家對於糧食需求大增、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國際間生質能源政策、投機炒作等因素,使國內大宗雜糧進口價格屢創新高。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邀集產官學界、各縣市政府、農會、公所代表、農民,聽取各方建議,歷經內部研商多次,研提102~105年「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期能加以調整改善活化休耕地,以提高糧食自給率。農業委員會於101年11月1日召開研商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輔導推廣事宜會議,決議針對復耕需求,結合農業水資源規劃適栽作物推廣區,整合該會所屬林業、畜產、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專責各項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依作物種類成立專責單位(表1)及休耕地復耕技術服務團,任務規劃及辦理情形如下:
一、協助縣市政府規劃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及地區特產作物適栽區位鑒於該計畫轉(契)作補貼中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如硬質玉米、大豆、小麥、牧草、青刈玉米、毛豆、結球萵苣及胡蘿蔔等作物,大部分屬於土地利用型作物,休耕農地復耕技術服團整合各試驗改良場所試驗研究、作物生育特性、現有作物區位分布、土壤質地分布圖層、連休地分布圖及契作主體分布等資料,參照轄區自然氣候環境風險,使其生育期間避開,完成適栽作物區位規劃,建立合理耕作制度,將有助於不同生產環境復耕及作物專區生產管理目標。
二、提供休耕地復耕技術服務
(一) 瞭解進口替代作物市場需求規格,由各專責試驗改良場所自國外引進高產且非基改品種,再由各地區改良場所篩選適合各地區 之品種或由各地區改良場加速選育市場導向之高產品種,供農民種植。
(二) 加強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省工機械栽培技術研究,包括深耕、整地、雙層施肥、播種、噴施萌前殺草劑、中耕培土、病蟲 害防治、收穫、乾燥等栽培管理過程。以因應農民老化日愈嚴重,並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益。
(三) 提供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合理化施肥技術,讓農民熟悉土地肥力情況、三要素施肥量、施用時期,可應用於活化休耕作業 之降低成本與提升品質。
(四) 宣導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安全用藥及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確保生產健康安全農產品,另研究外銷潛力作物在不同國家農藥殘留規定,提供契作廠商、農民團體、產銷班及農民等單位資料,以促進優質農產品順利外銷。
(五) 加強經營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規模
成本效益分析、經營管理標準模式及強化產銷團體企業化經營診斷等研究,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發展高度經營效率、低成本、高生產力及有計畫產銷之產業,落實農民自主、自律之經營管理。
三、協助特殊耕作困難地區審認
協助特殊因素確無法恢復種植作物地區(須符合83~92年基期年農地)或經濟部94年公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且符合97至100年四年連續休耕之農地,排除種稻、天然災害、耕鋤或領取轉作有案者,100年兩期作中有一期作以上辦理翻耕之農地),經縣市政府組成專案小組現場勘查認定以下因素無法耕作,得審認為耕作困難地區。
(一) 鹽化地:經當地改良場(所)之休耕地復耕技術團檢測土壤導電度(EC)值,確無合適之轉(契)作補貼作物可供種植者。
(二) 易淹水區:對於區域性之易淹水地區,經當地農田水利會認定屬灌排水路造成,且經當地改良場(所)之休耕地復耕技術團檢視,確無合適之轉(契)作補貼作物可供種植者。
(三) 乾旱地:經當地農田水利會認定無水源供應,且經當地改良場(所)之休耕地復耕技術團檢視,確無合適之轉(契)作補貼作物可供種植者。由於休耕農地復耕涉及栽培技術層面(種植區位、品種、省工栽培、合理化施肥、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穫及專區成本效益分析甚廣,可藉由試驗改良場所之休耕農地復耕技術服務團整合各試驗改良場所試驗研究,讓轉契作的技術風險降低,去除轉作風險疑慮,期望大家共同推動,如需復耕技術服務者請洽詢各專責單位(如表1),以促進休耕農地活化工作,並提供多元的創業與就業機會,打造臺灣農業競爭力,重建農業尊嚴、農地生機與農村價值多贏局面。
以上資訊截取於臺中區農業專訊 第80期 102.03 5__
生物性農藥 (Biopesticide)的定義 近年來由於基因改造作物愈來愈多及氣候不利作物生長等因素,導致全球農藥市場近年成長趨緩,根據英國作物保護協會(UK Crop Protection Association)調查,2000 年全球農藥產值為292億美元,較1999 年下跌3.3%。就銷售區域來看(如圖三),農藥市場多集中在北美(29.6%)、亞洲(25.4%)及西歐(21.9%),亞洲農藥銷售所佔的全球比重較人類用藥為多,因此就區域來看,在亞洲發展農藥將較發展人類用藥較具利基。以農藥的應用來看,目前除草劑約佔農藥全球市場值的40%至50%,殺蟲劑約佔農藥全球市場值的30%,而殺菌劑約佔農藥全球市場值的20%。 化學農藥因對環境造成污染,全球環保意識抬頭,開發綠色農藥成為趨勢。目前,各國正在積極開發的綠色農藥主要有以下幾類: 微生物農藥 就是以蟲治蟲的農藥,這種「蟲」一般是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能夠用來殺蟲、滅菌、除草以及調節植物生長的微生物活體及其代謝產物。其主要成分是昆蟲病原菌、昆蟲病原真菌、昆蟲病原病毒、昆蟲病原原生生物、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 植物源農藥 主要包括植物源殺蟲劑、植物源殺菌劑、除草劑及新近開發研究的植物光活化黴素等4類。其中,以植物殺蟲劑的研究最為深入。 動物源農藥 主要有兩類:一種是直接利用人工繁殖培養的活動物體,如寄生蜂、草蛉、食蟲食菌瓢蟲及某些專食害草的昆蟲,來殺死農作物上的病蟲害;一種是用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如昆蟲體所產生的各種內、外激素,這些昆蟲激素可以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以此來殺死害蟲,或使其喪失生殖能力、禍害功能。 礦物質農藥 目前,只有少數品種經加工成為安全的劑型後可大量地使用,如石油乳劑、機油乳劑、波樂多液等。 化學合成的綠色農藥 專家認為,無論是天然產物或人工合成產物,應該以其經過科學合理的使用後在環境中的安全性及在自然條件下的降解速度與程度,作為綠色農藥的標準。實際上,某些天然農藥比化學合成農藥的毒害更強,而一些模擬合成比較優秀及一些作用專一、安全性高的化學合成物,卻具有毒性低、藥效溫和、環境兼容性良好等特徵,也被稱為綠色農藥,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辨識良質米、有機米及黑糯米簡易方法
指導專家:李健捀(9505)
台灣有高水準的水稻育種及精湛的栽培管理技術,農民所生產之稻米均具有最優質的稻米品質。雖然受到外來速食餐飲的影響,米食仍然承續我國綿延不段的飲食 文化。現今我國已邁入開發國家,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對於米食不僅要求好吃,更要安全且健康。然而消費者如何選購真正良質米、有機米及黑糯米的認知並不清 楚,因此有待提供簡易明確的辨識方法。
最適合國人米飯的食用品質,是兼具有軟、Q、粘等特性。以良質米品種栽培,同時以當期作新米,或具有低溫貯存設備貯存六個月內之稻穀所碾製之白米,烹煮 後之米飯均具有軟、Q、粘等特性。消費者於市場上如何選購真正優質良質米,則可以從品牌及米粒外觀進行判別。品牌是糧商信譽的保証,有責任的品牌應於包裝 袋上明顯標示品種名稱、生產年期作、碾製日期、品質規格、碾製工廠名稱及服務電話等,以示對其產品品質負責。新鮮良質米的米粒外觀應是透明且有光澤,若米 粒外觀暗淡或出現異樣顏色,例如黃色,則代表品質不良。
市售有機米因生產量少,故一般均為新鮮的米,食味品質特優。購買後之有機米應貯存在低溫下,例如冰箱中,當可長期保持食味品質優良,亦可防除米蟲危害。 市售有機米一般為三公斤重包裝,消費者購買時可依下列三點辨識是否為真正有機米:一、有機米包裝上應黏貼有驗證團體所核發之『驗證標章』。二、有機米包裝 上應標示有驗證機構及電話、生產者地址及電話。三、有機米包裝上應詳細註明使用品種及產地。
黑糯米是花青素於稻殼、種皮、果皮及糊粉層累積形成深紫色,因此將稻殼撥開,所見之米粒為糙米,外觀為深紫色趨近於黑色者均為黑糯米,若將糊粉層去除即 為白米,米粒則成乳白色,因此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真正黑糯米均為糙米。消費者若要辨識黑糯米真假,可於購買時首先辨識黑糯米必需有留存胚,及俗稱米鼻,再利 用指甲將糊粉層剔除,如出現的為純乳白色,則為真正黑糯米,如果糊粉層不能剔除(可能為非糙米),或是剔除後應為乳白色部分有黑色素滲入,則為假的黑糯 米。由於花青素屬於水溶性色素,洗米時會溶於水,消費者不須驚慌。
食用米飯有非常多的好處,除了可以提供我們生長所需的能量外,更可避免脂肪攝取過量,所造成的各種疾病,水稻田在整個水資源蓄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生活品質提升,均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多食用國產良質米。
以上資料擷取於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前言:
農業生物多樣性範圍及於農業生態系,包括栽培的與野生的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在遺傳上、物種上、以及生態系上的所有組成份;可分成農業環境生物多樣性、作物物種多樣性、以及作物品種 (基因) 多樣性等三個面向。
農業環境生物多樣性
傳統農業的生產力略差,不過就農地生態系而言,基本上仍然維持相對可觀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以及地上的各種動物、雜草等,可說是較可持久經營的系統。近代農藥化肥的使用,對於農業棲地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很大。目前所推廣的自然農法、生態農村、生物動態農法、永久農業、有機農業,以及改良自現代農法的低投入農業等,或通稱為另類農法,乃是學習傳統小農農法的方式為基礎而加以修改,此等方法強調恢復健康的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長期施行後應該會有效地提升生物多樣性。
作物物種多樣性
傳統農耕技術經過相當長期的演化,雖然對於自然生態系統有所改變,基本上農業仍是穩定、小型而多樣、以及具有韌性的,是可永續經營,而且可自給自足的。在市場經濟上,大農制通常講求生產成本的降低,其資金的投入大,作物種類少。這種方式會使得市場經濟容易影響的小農的收入,對小農相當不利。
作物品種 (基因) 多樣性
統農業生產體系由於農民長期的經營,可以孕育出適合當地各種特殊環境的多樣基因型。以稻為例,依照水的供應、栽培的方式、以及各式的食物需求,東南亞地區過去發展出相當多的稻品種。近代農業藉著灌溉水、化學肥料等新科技的投入,原本相當歧異多樣的農地環境因而單純化,栽培因環境而失敗的風險大減,因此降低對於品種多樣性的要求。然而品種數的減少,會增加環境的風險,因此農民維持多元化的品種,是永續農業的基礎。
土壤改善:
台灣土壤劣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理位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高溫、多雨、多濕的環境,又在颱風及地震天災的衝擊,加上高度密集耕作的利用土壤,與溫帶之一年一期作物是不同的,致使農地容易引起地力衰退、土壤疲乏或忌地症的發生。台灣常見的土壤劣化問題,包括土壤物理性、土壤化學性及土壤生物性劣化等。其中土壤物理性劣化主要包括:土壤密實、土壤結皮、沖蝕(水蝕與風蝕)及排水不良;土壤化學性劣化包括:土壤酸化、土壤鹽鹼化、土壤肥力之流失、養分不平衡及有毒物質之加入;土壤生物性劣化包括:土壤有機質之減少、土壤大型與微生生物之減滅及病蟲害生態的劣變等,分別說明如下:
一、 土壤物理性劣化及改善要領: 土壤密實:受機械或人畜等重力在浸水或雨後耕犁及走動後使土壤之構造的孔隙破壞或減少所致。可利用深耕、翻土改善。 土壤結皮:是受雨滴之衝擊土表,形成表土的膠結,尤其坋質壤土最易發生,需加強有機質之施用改善之。 土壤沖蝕:受水、風等因子之衝擊而將土壤沖離流失,易發生在山坡地、地質陡峭及脆弱之地區,尤其地震破碎帶,受雨水灌入大量雨水後,當無法支撐時,即宣洩成土石流之問題。或是受地表開墾、濫墾之不當影響。表土在失去覆蓋及滲水能力,將導致表面逕流水之加大,形成沖蝕溝,更減少對地下水補充之不足及海邊地層下陷之問題。土壤沖蝕是減少表層土壤之主因,是地力劣化的原因,需加強水土保持之工作。 排水不良:台灣的大量降雨及洪水是排水不良的主因,水岸的地層下陷及不當設計的積水都是排水不良的原因。需要加強區域及局部土層的排水設施,以利排水工作。
二、土壤化學性劣化及改善要領: 土壤酸化及鹼化:土壤酸化的原因是酸雨、雨水大量淋洗及母質酸性、植物吸走大量正離子養分、不當的施用過多酸性肥料及過量有機酸所致,土壤鹼化的原因是海水倒灌、海水入侵地層及大量施肥所致。土壤太酸(ph<5.5)或太鹼(ph>7.5)需要以中和劑中和之,如以碳酸鈣中和酸性土壤,硫礦粉及酸性泥炭以中和鹼性土壤。 缺乏土壤有機質:台灣位在多雨高溫及多濕的環境下,土壤有機質分解較快,尤其是旱田或山坡地更是缺乏有機質,必須從增加土壤有機質著手,施用各種有機質材之肥料。 土壤營養分不均衡:不平衡或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將造成營養元素間吸收的頡抗作用,或引起元素吸收的障礙及植體內代謝問題,無論巨量、次量、微量元素都不能過量,長期施用肥料,應定期監測土壤條件及注意土壤營養分是否有某些元素過量,以免發生養分不均衡問題。 鹽類及重金屬累積的問題及污染:污染及不當的灌溉水,或是化學肥料之鹽類使用過多,都會引起土壤鹽類及重金屬之累積。台灣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在四級(偏高)及五級(高)約有數萬多公頃,均值得關切。因密集耕種作物時,大量施用鹽類肥料所引起的累積,可採用旱田水田輪作,水田耕作時可洗去大量的可溶性鹽類,或選擇較耐鹽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性的劣化: 土壤生物的死亡及滅絕:現今農業的栽培經營常見多種農藥及肥料過量之應用。農藥中包殺蟲、殺菌、殺草的毒性物質,對土壤生物有或多或少的殺傷力,在土壤中的大型生物可以觀察到,農地蚯蚓的減少或滅絕,蚯蚓的滅絕可代表土壤生物變遷之「可見指標」,對生態的衝擊值得思考。常見連作問題及土壤病蟲害
溫室葡萄冬季修剪後栽培管理工作
巨峰葡萄是臺灣栽培最多的品種,在臺灣利用特殊的氣候與地理條件,於不同時期配合修剪與催芽作業,發展出多種產期調節模式,多收栽培無論是一年二收夏果與冬果、一年一收夏果或秋果或溫室春果,都需配合修剪作業,然而,修剪催芽後,並非等萌芽即可,在此時期尚有些田間作業需進行,以確保生產優質之葡萄。生產溫室春果一般在3月中旬至6月中旬進行採收,採收後將結果母枝回剪至2-3芽,再行催芽培養翌年結果母枝。因此,溫室葡萄生產冬季修剪依產期調節需求,會於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進行冬季修剪、催芽作業,修剪時視枝條生長勢強弱進行調整,一般強枝弱剪,留12-15芽,催5-6芽,弱枝強剪留5-7芽,催3-4芽,頂端靠近修剪處之芽及基部2-3芽不催。此時期臺灣平地產區日溫仍高,會先進行修剪催芽,於催芽後3-5天內再將PE塑膠布覆蓋,因日溫仍高,至萌芽所需日數較短(10-14天),在修剪後應立即進行清園之作業,徹底以藥劑噴洗枝條及主幹,降低病原菌及蟲害。清園後以結束機或環保魔絲將結果母枝固定於棚架上,使萌芽後方便新梢誘引作業。目前溫室生產春果大部分僅一年一收,又6月前就修剪培養結果母枝,如上期有控制產量,枝條累積養分充足,萌芽後視新梢生育情形進行疏芽作業,如果生長勢強者,疏芽作業可稍緩,以避免新梢徒長,反之新梢生長勢弱者應及早疏芽,促進新梢生長,一般結果母枝都有3-6芽可選擇,避免留同一方向之芽體。今年11月中連續降雨,導致濕度明顯提高,尤其新覆PE塑膠布之溫室,下雨溫室內部濕度幾近飽和,於下午4點後會有霧氣產生之現象,而葡萄以簡易溫室生產之目的,為遭遇低溫寒流時,白天可較快累積溫度,有利於枝梢生長,但濕度高易滋生病害,生產者應隨時注意溫室內下午是否有霧氣產生,尤其是陰雨天,建議應於隔日上午7-8時就應將塑膠布略為捲起通風,避免濕度太高造成影響,尤其是一旦放晴,累積溫度快,高溫高濕就易有露菌病危害之風險,如為低溫寒冷氣候,仍建議重複相同之動作,但可在通風半小時至1小時就將塑膠布放下。
▲剪催芽後可先固定結果母枝
以上資料擷取於農業新知專欄